乱字开头成语(成语“乱七八糟”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4-07-09 12:15:08

都听说“乱七八糟”这个成语了吗?这个成语在日常是用以形容毫无秩序、没有条理的混乱状态。不过呢,这个成语原来是对中国古代两场政治大动荡“乱七”和“八糟”的语言浓缩啊。

“乱七”是指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年,刘邦担心异姓王闹事造反,诛杀了不少的建国功臣。同时为了加强刘氏宗族势力,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当然,凡事有一利也有一弊,随着刘氏各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其弊端也显现出来了。经过几朝的演变,到了汉景帝时,刘氏各诸王势力越来越大,也有非分之想并蠢蠢欲动。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据了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和江山的稳固。

在西汉景帝三年,也就是公园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藩策》,并先后下诏削夺了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吴国一看不妙,索性就联合了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共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组建了七国军队,同时发动了迅猛的武装叛乱。

这时,景帝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左摇右摆,先听信了主和派的谗言,诛杀了晁错,天真的以为可以与与诸候国讲和了,但七国军队仍不回撤。无奈之下,景帝又采纳了强硬派的建议,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多次打败了七国军队,最终平定了叛乱。“乱七”一词就此出现。

“八糟”是指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公元266年,武帝司马炎建立了晋朝王朝,为巩固皇家政权,他分封宗亲和士族,把司马家族都扶持为特权阶层,尤其是镇外藩王享有高度自治的军政大权,这也为日后各诸侯王争权夺利、相互厮杀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痴呆智低、无能治理朝政,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为人险诈,心狠手辣、心怀干政的野心。为独霸朝野,贾后将皇太子司马遹(并非贾后所生)废为庶人后毒死。搞得宫廷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了贾后及其亲党,接着废惠帝,自立为王,这引起了其它诸王的不满,纷纷加入争权夺利的争斗中来,一场持续 16年之久的皇权混战就此展开。

参与争斗的八王有: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四儿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九儿子),齐王司马冏(司马懿重孙、司马攸儿子),楚王司马玮(司马懿重孙、司马炎五儿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懿重孙、司马炎六儿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懿重孙、司马炎第十六子)。

这场皇权之争,最后是东海王司马越胜出。由于先后参与这场战乱的共有8个同姓王,所以史称“八糟”。

“乱七”和“八糟”这两场大动荡,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统治力量。后来人们便把历史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称为“乱七八糟”,这就是成语“乱七八糟”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