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密切的。早在人类在狩猎谋生的活动中就已经开始进行有目的信息传递,不过那时主要是通过呼叫、手势及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进行的。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信息传递在各个朝代也有重要作用。
那在没有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相互传递信息的呢?我猜大家的第一反应大多应该是“飞鸽传书”,没错,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就已经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它是把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鸽子对磁场的敏感和恋家属性是它们具备的先天优势,只要多加训练,就能得到一只优秀的信鸽。除了飞鸽传书,其实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烽火狼烟
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就是古代非常典型的用来传递军事警报的设施。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在城墙外的高地立一座烽火台,如果遇到敌情,白天会点燃烽火,让远处看见浓烟,然后依次点燃每一处烽火台传递信息,如果是晚上,要是点了烽火那也是看不见的,所以选择的是举火,火光在黑夜里尤为明亮,也能告知远处敌人有异动,除此以外同时还会鸣炮示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
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谓狼烟,可能不是我们以为的用狼粪烧出来的烟。因为燃烧狼粪时并不会产生浓烟,甚至产生不出多大的烟,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通过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敦煌学者节正宇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
邮驿
邮驿是古代各朝用来传递政府信息的方式,尤其到了唐朝时期,邮驿的发展可谓到达顶峰,分别开办了陆驿、水驿、水路兼办三种模式,一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并且对各类邮驿还执行标准管理,如路驿每天70里,船50里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驿马则可以每天多跑几百里。
宋朝时,各州县还设置了专门传递政府加急公文的“急递铺”,遇到紧急情况,铺丁则需赶忙送至至下一段急递铺,以此一铺一铺传递。说到这,那大家知道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信息的紧急和重要程度,都会说上一句“八百里加急”,其实也是一样的道里,被指派传递公文的人可以凭借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接受一路上驿站的帮助,暂时落脚歇息,或者在驿站更换马匹继续赶路。
驿驴、民信局
驿站虽然能传递信件信息,但是它规定的服务对象是官府,所以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驿站的,他们只能请顺路的人帮忙捎个信,但也不是时时都能找到方便的人,且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区域之间往来更加密切,为了顺应社会需要,专门服务民间信件传递的行业也就出现了。“驿驴”就是唐代以长安和洛阳间的商人为服务对象,明代在东南沿海率先出现了以传递民间信件为业务的民信局,清代更是民信局发展的巅峰时期。
其实古人们为了克服距离给信息传递带来的不便,还想出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击鼓、旗语、灯火、手语等等,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果然“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