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生产基地发生爆炸;8月7日,巴斯夫称此次事故导致装置受损,将引起部分维生素产品停产和供应中断。同时,一周飙涨256%的VA报价也成功登上热搜。
受此消息影响,浙江医药、能特科技、圣达生物等维生素概念股纷纷涨停;而作为维生素龙头的新和成,也在7日上涨3.23%后,8日再次上涨7.11%。
新和成是何方神圣?不了解这个公司和行业的人,可能对此没有概念。事实上,新和成是中国维生素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中国维生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4.40%。今天,我们便借着巴斯夫的事故,一起来看看这个行业,以及新和成的传奇故事。
维生素行业特点:呈寡头垄断格局,中国为主要生产地,下游以饲料为主
在了解新和成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
据了解,维生素是营养学上的专用名词,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其大多数无法由生物体自己产生,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仅有少数可以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微生物产生。
目前,被列为维生素的物质有30多种,其中已知与生物体健康有关的有20多种,不过常见的仅有13种。从化学结构看,各类维生素之间差异很大,甚至毫无关联;所以维生素通常根据物理性质分类,一般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由于天然维生素受原料和提取技术的限制,产量低、价格高,因此化学合成居主导地位,占维生素总产量的80%左右。在维生素行业各细分品种中,维生素B族、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A市场份额最大,分别为33%、30%、21%和13%,其他维生素市场份额较小,总占比仅3%。在文章开头中提到的巴斯夫,影响的就是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两个品种。据了解,巴斯夫是全球维生素的重要的提供商之一,VA和VE产能分别占据全球市场的22.22%和14.81%;其中,VA的重要原料柠檬醛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有60%以上。
维生素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34年的瑞士罗氏,罗氏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厂家,一度占有40%的世界维生素市场。但是,由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环保持续严格监管、打击垄断价格操纵等原因,部分生产企业退出或关停相关维生素生产。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维生素最大生产国,2023年中国维生素产量约为43.4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84.40%。
表面看起来,维生素也属于化工行业,实际上行业进入壁垒还是比较高的。因为维生素的生产工艺复杂,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而且设备多属专用,退出成本很高;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各制造行业企业一般会选择大品牌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外,在13种常见维生素中,多数细分种类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7和维生素B9的CR3达到70%以上,形成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多数人想象不同的是,维生素的下游是以饲料为主。简单来说,像新和成这样的维生素龙头企业的业绩,跟养猪和养鸡行业兴衰是息息相关的。
据了解,维生素的上游原料主要是石油化工原料、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将上游原料加工为特定的中间体后,再将其生产为维生素;而下游主要有饲料、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饮料三个应用方向;其中饲料行业需求占比最大,约为48%,其次是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饮料,分别为30%和22%。当然,也不是每个维生素产品的下游都是一样的,比如维生素C用于饲料的占比非常小,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
从维生素龙头到精细化工龙头
了解完维生素行业的基本情况后,再去看新和成这个公司就简单多了。
事实上,新和成的发展堪称奇迹,从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小厂,发展成为了国内维生素龙头,如今甚至已成长为国内精细化工龙头。而曾经最有名的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等校办企业,却早已风光不再。
据公开信息显示,1962年出生于浙江新昌的胡柏藩,本来只是新昌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由于当时比较流行学校办工厂,加上学校本身也缺钱,当时的校长找到他,希望他办个企业改善教学条件。
1988年,校长发动全校老师众筹,最终凑了10万元,由胡柏藩领头创办了新昌县有机化工厂。他从最简单的回收废酒精开始,开启了创业的征程,第二年便盈利10万元。
由于了解到不同附加值的产品,盈利能力完全不一样,1990年开始研发新项目,瞄准了诺氟沙星中间体乙氧甲叉;1991年成功开发乙氧甲叉,一举实现了替代进口,这是新和成第一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自此,胡柏藩带领着新和成迈上自主创新的道路。1994年,新和成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维生素E中间体主环研发成功;同年,新昌合成化工厂迎来了股份合作制,以厂长胡柏藩为代表的100多个职工合计出资208万,受让了66%的股份,职业中学和城关中学分别还剩17%的股份,后来两个学校把剩余的股份也卖给了职工。1995年,新和成开始生产抗生素类药品,从原料药延伸到成品药;1996年,成功研制维生素E的另一个中间体——异植物醇并投产;1998年,维生素A产品研发成功;1999年,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成功研发生物素;2004年,β-紫罗兰酮国家火炬计划通过验收,同年公司实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5年,成功研制虾青素;2006年,柠檬醛率先研发成功,同年辅酶Q10研发成功,新和成开始进入发酵领域;2007年,公司成立了PPS合成技术及复合技术开发组,与浙江大学联合共同研发;2012年,新和成正式进入新材料领域,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纤维级聚苯硫醚(PPS)树脂和2万吨复合聚苯硫醚(PPS)新材料项目;2016年,新和成自主研发的“一种清洁的D,L-蛋氨酸制备方法”专利技术的中试装置开车成功,困扰蛋氨酸国产化进程数十年之久的“臭气”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为什么要说一堆新和成的产品研发史呢?因为这些新研发成功的产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国产替代的一个突破,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化工产品往往是上游的产品是下游的原料,一环扣一环,产业链补全越足,公司效益越明显。
如今,新和成已经成为主要从事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材料、原料药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世界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一直来,公司通过“化工+”和“生物+”两大核心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各类功能性化学品,依托浙江新昌、浙江上虞、山东潍坊、黑龙江绥化等四个现代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公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关注并培育植保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功能化学品机遇。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1.17亿元,同比下降5.13%;归母净利润27.04亿元,同比下降25.30%,但这是行业周期所致;不过,随着猪价回升,饲料行业好转,新和成的业绩也在回暖。据公司半年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77亿元至22.25亿元,同比增长40%至50%。
2023年11月,“2023年度中国精细化工百强”榜单发布,前三甲分别为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诚信集团有限公司。事实上,该榜单仍然以2022年的数据为排名,而在2023年浙江龙盛和新和成的收入已相差无几。悄然之间,新和成已再次从维生素龙头成长为综合的精细化工龙头,主营业业务也早已从维生素拓展至香精香料、高分子材料和原料药等领域,公司把通过两大平台和四大业务板块,将纵深产业链发展到了极致。
全球三家柠檬醛供应商之一
与一般的大而不强的企业不同,新和成更名副其实。这一点,我们通过柠檬醛就可见一斑。
据了解,柠檬醛是生产维生素A的关键原料,其分子式为C10H16O;其可从精油中分出,也可从工业香叶醇用铜催化剂减压气相脱氢得到,或可从脱氢芳樟醇在钒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目前,全球仅有德国巴斯夫、中国新和成和日本可乐丽三家企业能够生产柠檬醛,其中巴斯夫为最主要的生产商,占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过,随着万华化学年产4.8万吨柠檬醛装置有望于今年投产,届时行业格局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由于万华化学柠檬醛装置投产后,将外售柠檬醛产品2.11万吨/年;或会打破国外关键中间体技术垄断,改变全球维生素A供给格局,当然也加剧了国内维生素A产能过剩的风险。
除了柠檬醛的自产给新和成带来很强的竞争力外,蛋氨酸等项目投产,也有望给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据了解,蛋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中唯一含硫的氨基酸,是禽类、高产奶牛和鱼类第一限制氨基酸。蛋氨酸行业集中度高,产能主要集中在赢创、安迪苏、新和成、诺伟司、住友化学、紫光、希杰、和邦8家生产商。不过,新和成的蛋氨酸质量优异,纯度超过99%,颗粒流动性好,堆密度高,相较于蛋氨酸羟基类似物自由酸,生物利用率接近100%。
2023年,公司蛋氨酸二期25万吨/年项目,其中10万吨装置平稳运行,15万吨装置工艺路线一次性打通,综合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项目也开始投入建设。
除了蛋氨酸,公司在新材料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公司打造了从基础原料到高分子聚合物、再到改性加工、到特种纤维的PPS全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稳定生产纤维级、注塑级、挤出级、涂料级PPS的企业,同时开发新的全产业链材料项目。2023年,公司7000吨/年PPS三期项目正常生产、销售;己二腈项目也中试顺利,项目报批有序推进;HA项目投料试车,项目进展顺利。
总的来说,新和成产品众多,很多产品都打破了国外垄断,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当然,公司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要面临万华化学这样的跨界竞争,还要面临环保检查、下游养殖业的波动等风险。但是,这些不并妨碍新和成成为国产精细化工的骄傲。事实上,精细化工市场不是很大,但技术门槛和利润并不低;如果不是有新和成,维生素A的报价可能不是涨256%,而是后面再加一个零,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