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共2844个县级区划,最大的县是新疆的若羌县,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公里,比中东部一些省的面积都大;最小的县是山东的长岛县,面积仅56平方公里。
山东省有17个地级市,以下分为137个县级行政区,包括55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和55个县。济南市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区、平阴县、商河县。
山东省行政区划图
历城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南部。南依泰山,与泰山区、岱岳区接壤;北临黄河,与济阳区相望;东接章丘区。西与长清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相邻,总面积1298.57平方千米。
济南市区域图
一、历史沿革
历史朝代顺序图
历城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一带)而得名。
西周,属谭国。鲁庄公十年(前684),齐灭谭,属齐国,称泺邑。
战国,属齐国,称历下邑。秦统一中国后,属济北郡。
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始设历城县,属济南郡。
西晋永嘉末,济南郡治所从东平陵迁至历城。此后,历城为历代郡国、州府治所。
北魏,属齐州济南郡。
隋代,属齐州、齐郡。开皇三年(583)废济南郡,属齐州。大业三年(607)齐州改称齐郡。
唐代,属河南道齐州(天宝时,齐州曾称临淄郡、济南郡)。
北宋,先后属京东路齐州、京东东路齐州。政和六年(1116)齐州升为济南府后,属京东东路济南府。
金代,属山东东路济南府。
元代,属中书省直辖的济南路。
明代,属山东省济南府。洪武九年(1376)山东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历城,历城从此又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被称为山东“首邑”。
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历城县属山东省岱北道,并为道治所。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历城县属济南道。1928年,废道,历城县属山东省。1929年7月,国民政府析历城县城及四郊设立济南市,历城仍属山东省。1936年11月,县治所迁至王舍人庄。1938年,山东省国民政府划全省为17个行政督察区,历城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38年3月,属日伪设立的山东省鲁北道;1940年6月,属日伪设立的山东省济南道。1946年,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在民主政权的政区设置中,1940年4月,历城县属山东省鲁中行政区泰山专区。1946年6月,改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8年7月,山东省鲁中、鲁南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历城县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一专区(亦称泰山专区)。
1958年1月,历城县改属山东省济南市。同年5月,县政府驻地由王舍人庄迁至洪家楼。
1987年4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设立济南市历城区,属济南市辖区。
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德州地区齐河县的桑梓店镇、靳家乡、大王乡划入济南市历城区。
1999年1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大桥镇、桑梓店镇、靳家乡划归济南市天桥区,党家庄镇、十六里河镇划归济南市市中区,至今未变。
二、风景名胜
1、四门塔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建于隋朝后期,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塔身为单层方形,高15.4米,每边宽7.4米,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明清以来习称“四门塔”。
掠影
掠影
掠影
掠影
2、洪家楼天主教堂
洪家楼天主教堂,耸立在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村)东,北邻山东大学老校、胶济铁路和黄台车站。多路公共汽车可达这里,交通十分方便。教堂以古老的洪家楼村而得名。是国内外极有影响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
洪家楼天主教堂建于1905年,是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挺拔,两座形似利剑的尖塔高耸入云,是历城独一无二的特殊建筑。1995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座东面西,前窄后宽,多角多棱,多门多窗,建筑面积约有2600多平方米,圣坛设于东端。正面有两个尖顶分立式钟楼,高约60米,左右为穹窿式尖卷顶,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5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别具一格。皆为青砖、料石砌垒。正门两侧一对高大的钟楼通贯多层墩柱,垂直挺拔,雄伟向上,使整个教堂更加高耸威严。教堂内,设两排纵柱,中央通廊高大,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圆顶和墙壁上,绘制有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步入堂内,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教堂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是光彩四溢,使得整个教堂更是满目生辉,引人入胜。
远景
夜景
掠影
三、辖区河流
黄河 自华山街道盖家沟入境,流向东北,由遥墙街道沙滩村出境,是历城北部重要客水资源。境内河道长31.21千米,宽一般1~2千米。1986—2007年,年平均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47.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3.45亿吨。共有滩区7个,总面积1246.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53.3公顷(老滩)。
玉符河 汇集锦绣、锦云、锦阳三川和泉泸河之水,经仲宫街道西汇入卧虎山水库,由水库下游4千米处(董家庄)出境,出库始称玉符河,《水经注》称之为玉水。均为山洪型河道,来水量集中于汛期。上游“三川”骨干河道,除特枯年外,常有基流。
锦绣川 在仲宫街道以东,位于“三川”最北,又称北川。源头有三,主源头是西营街道东部1.5千米佛峪东山下的盛泉,次源头是上降甘村梯子山下的洪泉,另一源头在夏家村。三源头于西营村附近汇流后,水势渐大,向西流经汪家场、云河、九曲村入锦绣川水库。出水库西流,经商家庄、刘家庄、邱家村在郭而庄与泉泸河水汇集,过仲宫大桥,入卧虎山水库。境内全长36千米,流域面积221.6平方千米,河道宽20~300米不等,属常年性山洪河道。
锦阳川 在仲宫街道东南方向,位于锦绣川之南,又称南川。源头为柳埠街道黄巢水库,出黄巢水库后,流经窝铺村转向西北,经过岱密庵、槲疃村,在柳埠村与发源于长城岭、东北峪(李家塘峪)、亓城峪(卧龙池村)、西南峪(柴家庄)的四股水流相聚成川,水势大,经突泉、门牙村在仲宫街道大并渡口村西与锦云川汇合,入卧虎山水库。境内全长32千米,流域面积181.9平方千米,河道宽50~220米不等,最大流量690立方米/秒。
锦云川 在仲宫街道南部,锦阳川西,又称西川、锦银川。源头在长城岭北仲宫街道高而办事处小核桃园村和南邱村,北流经南高而村入八达岭水库,出库后经邢家庄、汤家庄,在仲宫街道并渡口村,后流入锦阳川,汇合后入卧虎山水库。锦云川是三川中最短、流域面积最小的一条河流,境内全长16千米,流域面积55.2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宽度20米。
泉泸河 俗称泉泸峪,发源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义和庄,流至涝坡庄折向西南,经历城区仲宫街道河圈村、东(西)泉泸、凤凰村、钱家庄在西郭而庄与锦绣川汇合,入卧虎山水库。境内全长20千米,流域面积60平方千米。上游建有泉泸水库,库容85.8万立方米。
小清河 发源于济南市“四大泉群”(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玉符河右岸睦里闸(属槐荫区)分流之水为其辅助水源。自全福街道北全福庄流入境内,蜿蜒曲折向东北流经华山、王舍人、遥墙、唐王4个街道,从唐王街道井家村东出境流入章丘区。境内全长33.8千米,流域面积825.16平方千米。
巨野河 古称巨合水、巨冶河,发源于彩石街道玉河泉和老树峪两地,汇流于狼猫山水库,水经孙村街道抬头河村东出境,入章丘区杜张水库,是一条古老的山洪河道。境内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11.2平方千米。
杨家河 又名杨家石河,因流经董家街道杨庄而得名。发源于彩石街道小龙堂村北,流经许家庄、流海庄,过胶济铁路北流,又经杨家庄、院后、四风闸村,在遥墙街道王家河东村东入小清河。是一条季节性区间排水河道。境内全长16千米,流域面积74平方千米。
土河 又名洪沟,发源于港沟街道邢村,是一条排泄田间积水的季节性河道,河口宽阔、河底狭窄,过董家街道姚家村后,几无河形。境内全长20千米,流域面积38.5平方千米。
刘公河 又名鲁公河,发源于港沟街道长海套村和里子村的两个泉眼,河道经过冶河村后,进入蟠龙水库,出水库北流,经章锦村入神武水库,再北流穿过胶济铁路,过四风闸在遥墙街道鸭旺口村注入巨野河,流入小清河。境内全长30.7千米,流域面积60.7平方千米。
石河 又名韩仓河,发源于港沟街道与锦绣川交界处的麒麟山,向北流经燕棚水库、港沟水库,过经十东路,再穿胶济铁路,由王舍人街道曲家庄入小清河。境内全长27.2千米,流域面积89.7平方千米。
大辛河 又名大辛石河,发源于市中区村东猪耳顶,与马蹄峪、黑峪、虎峪、龙洞西峪、陈家峪、老石峪等九条山峪之水汇集而成,经历下区石河岭村、历城区西周家庄、过胶济铁路、由王舍人街道大辛庄入小清河。该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经十东路以北为城市排污河道。境内全长21千米,流域面积44.71平方千米。
赵王河 发源于王舍人街道的曲家村,流向东北,在董家街道的曹官庄汇入刘公河,境内全长7.9千米。
其他支流 有龙脊河、张马河、华山排水沟、遥墙排水沟、全福河等。
四、历城年俗
[春节],俗称“年”。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除旧迎新的喜庆活动此时最为集中和活跃,年的种种习俗也得以充分体现。每年此时,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回家与亲人团聚,可见人们的这种文化心理根深蒂固。
旧时历城人所指的过年,并非是除夕之夜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短短的几天时光,而是从腊八起到来年的正月初五,几乎近一个月。此节时间之长,形式之隆重是其他节日莫能比的。
[腊八] 腊月初八,历城民间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相传释迦牟尼得牧女奶粥后,于腊八日“成道”,随后僧家便煮粥供佛,以示纪念,民间也纷纷效之。(腊八粥用江米、红豆、麦仁等煮熬制成)。人们除自己食用,有的还熬粥施众。腊八蒜是将洁白肥大的蒜瓣浸在贮醋的坛罐里,封固,至除夕经过20多天的腌制,蒜瓣呈绿色,酸辣适中,蘸饺子吃,味道清香可口。
[扫尘] 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历城把这段时间称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此间,家家户户用新笤帚、新鸡毛弹子扫屋,从房壁到房梁,里里外外,将一年的陈尘珠网来一次大扫除,使屋里无纤尘,干干净净过年。
因“尘”与“陈”字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祭灶] 也叫“送灶”“辞灶”,民谚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早在先秦时代就把祭灶列为“五祭”之一。这天家家户户买灶糖(糖瓜)、蒸粘糕筹备祭祀灶王供品,送灶王爷上天。除供灶糖外,另有草一束、豆一盘,是为饲喂“灶王马”,让灶王骑上兼程而去,“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灶时,人们还念叨“二十三,灶糖粘,少多言”!这一天,历城也叫“过小年”。
[贴春联] 春联古称“门贴”、“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门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历城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挂年画。年画与春联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是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隔年饭] 历城有不少人家年前备一盆饭,烧好供过年吃,叫做“隔年饭”,是年有剩饭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这叫“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历城由来已久的风俗。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富可到我家。人们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意向,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到了”。
[除夕夜] 腊月三十日夜,即除夕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间的活动都以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守岁] 除夕守岁在历城家喻户晓。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予美好希望的一面。
[祭祖] 中国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祭祖形式虽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历城一般是年三十这天,在堂屋八仙桌上围上红桌头,供奉祖先碑位,上写“×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下属子孙名字,也有的摆放家谱和挂家堂轴子、先人遗像的、黄昏时刻都在大门外或村头焚香烧纸老幼咸拜,接祖先回家过年。以示慎终追元之意。
[年夜饭] 大年夜,将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凡出门在外的游子,例必赶回家来,一家人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天伦之乐团聚欢乐的气氛,年轻一辈可以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先辈们也可向晚辈进行传统美德和治家方面的教育。
[包饺子] 包饺子要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字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吃饺子可以团团圆圆。饺子有荤馅素馅之分,吃荤馅饺子图的是“肉肉透透”乃富富有余之意,吃素馅饺子图的是一年“素素静静”平安无事。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响,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放鞭炮] 午夜子时,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最高潮。传说“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拜年]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古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向平辈相互道贺。如今机关单位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将事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用红纸包好,用红纸包钱象征好运。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此俗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古籍《开元天宝轶事》载:嫔妃们过年,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为助兴,宫廷金库就拨些钱给她们。后来此俗传到民间。
[回娘家]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带着女婿、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点心、糖果,由母亲分给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对乡亲们的切切思念,真正是:“礼轻情意重”。
[破五] 正月初五,历城民间有过“破五”的习俗。家家包饺子,叫“捏破五”,燃放鞭炮,称“送年”,这一天一般不串门访亲,不动剪刀,此属凶器,动之不吉,所有菜肴、水饺馅需在年前准备好。晚上“送家堂”,取回“拦门棍”,意味着年过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已经消迹不复存在。此辑是根据民间老人言传和有关资料整理而成,意在供人们研究历城的发展史与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