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是什么意思(正确认识天理和人欲,可以更好地修行自己。)

时间:2024-12-08 08:45:11


天理和人欲的提法,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理学大师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正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的日常修行。

那么,如何区分天理和人欲呢?

天理:指自然的法则,犹言天道。儒家将其看作本然之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包括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人欲:有两种内含。一是人的“本能欲望”,这里指的是生理本能,比如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这一部分归于天理。二是人的心理欲望、意念、追求等。这是我们平时说的“人欲”。本题的“人欲”指的后一种,是在心理欲望以及在此支配下的种种行为。

要识别人欲,就必须要认识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两部分组成的。一是肉体,即身体;二是内心,即精神、意念、灵魂。这二者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身体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它不是“我”(以后详细解释)。因为我们的肉体需要生存,有其自然的存在要求,这就是“本能欲望”。饿了要吃,困了要睡,累了要休息,这都是“自然的生命体”的本能需求,即“本能欲望”,就是天理。这个是不可以划归为“人欲”的。就像非洲草原的狮子,饿了就捕食其它动物。吃饱后,要么与其它狮子玩,要么晒太阳睡觉。这就是本能,不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所要达到的目的,用来满足个人的喜好、情绪等。比如吃饭时遇到自己喜欢的排骨,忍不住多吃了若干,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欲望;休息日的早上,已经醒来,仍然躺在床上不肯起来,这也是欲望的体现。

“天理”和“人欲”,是很容易区别的,二者在毫厘之间。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上来一道菜,不加区别的吃,并且吃到六七成饱,这就是天理。如果因为这道菜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就“想着”要多吃些,便成了“人欲”。如果这道菜的味道或咸或淡,便对厨师加以批评,就是个人欲望的表达。因为菜的咸淡是不能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的。困了,就睡觉,这是天理。如果强撑着眼皮不睡,就是个人的欲望。

狮子吃饱了后,如果见到动物就去咬,说明狮子与它们有仇。仇恨就是“狮欲”。但事实上,狮子没有。吃饱了后,即使近处有其它动物,也彼此平安相处。饿了就吃(捕食),不饿不吃(捕食),这就是非洲草原的“天理”。


要去“人欲”,就要认识自己,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一个概念:我。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都提出了“无我”的思想。《道德经》第十三章中写道:“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明确表达了丢弃“身体即我”的想法和意念。《金刚经》中,佛陀要求破“四相”,最根本的是去“我相”、破“我执”,不可认为“有我”,并且一再告诫:“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当一个人心里只有“我”时,他的世界里,就是他自己。当一个人“无我”时,整个世界就成了他的全部。古人有句话:“嗜欲深者天机浅”,内心里充满了“人欲”,那么“天理”就根本进不了他的内心。

我们的日常修行,就是正确面对生活琐事。如同儒家说的“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自己,感受心里的变化,区别哪些是自然规律、生理本能,哪些是欲望、渴求,就会修行日深。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的就是“人欲”。当一个人内心的“人欲”越来越少的时候,他在修行的道路上就会越走越远,脚下的路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