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位于在保定市的西北部,太行山的北端,西与山西灵丘县相连,北与张家口蔚县相连,南与唐县、顺平、阜平相连、东与涞水、易县相连。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拒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三源发祥地。涞源这个名字就是涞水的源头之意。
涞源有10个镇,8个乡,人口大约25万,是保定面积第三大的县。
涞源也是千年古县,在涞源县城有三个非常有名的文物古迹,阁院寺,泰山宫,兴文塔。
阁院寺—涞源县城有座千年古刹阁院寺,它位于涞源县城广昌大街西侧,坐北朝南,保存下来的中轴线古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两侧有西便门、东西配殿、西禅房。附属文物有辽代铁钟一口、经幢两通。寺内古松苍翠,殿宇错落,“阁院钟声”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阁院寺有八最:其中斗拱、窗棂、壁画被称为文殊殿“三宝” 。阁院寺始建于何年?
据文献、碑刻记载,阁院寺“东汉创建,唐时重修”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殿始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 966 年),距今 1000 多年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殿经过一千多年风风雨雨,天灾人祸,而文殊殿却保留下来,留下中华千年文明史的见证。
我是8月中旬到的涞源,阁院寺并未开放,挺遗憾的。
兴文塔—在涞源县城东部、拒马源泉群之一的“涞水源”北侧,是涞源的标志性建筑“兴文塔、泰山宫”。古塔殿宇错落有致,与清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东塔松涛”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1982 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文塔为砖塔,塔高 21.5 米,为五级八角实心砖仿木结构。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其座为须弥座,直径 7 米;第一层塔身南辟一穹窿顶的洞室,内原供水母娘娘像;以上各层的平座上饰栏板望柱;第四层塔身南造一佛龛,原供一尊铜佛像。各层塔身正四面饰拱形盲门,斜四面饰直棱盲窗。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刹由须弥座、覆钵花瓣、受花、宝珠组成。由于塔刹是由柏木一节贯穿而成,塔刹成弯形。
兴文塔碑刻—镶嵌在第一塔身东面盲窗位置的汉白玉碑刻长 52 厘米,宽 40 厘米。碑文记载:“东西南北总铜山,万万千千弥亿年。钱坊日铸百万贯,工匠千人若神仙。天宝三载置此塔,不朽不坏与天连……”。碑刻记载了涞源古代矿业、冶炼业及铸钱作坊的胜况及建塔的时间,从而看出是铸钱作坊出资修建了这座塔。镶嵌在第二层塔身西北面盲窗位置的汉白玉重修兴文塔碑刻长 70 厘米 , 宽 40 厘米。碑文主要记载了修塔时间为大明嘉靖 18 年 4 月 , 而且还说明了是儒道两家共同主持重修了此塔。
兴文塔的性质 塔本来是佛教用于安放供养舍利子的。但兴文塔没有地宫,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内容。而且塔名为“兴文塔”,是振兴文化的意思。
涞源兴文塔
泰山宫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四年,宫内供奉着以东岳大帝之女“东岳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道教宫观,圣母大慈大悲、慈心降子、消灾解厄度人无量,过去宫内还供奉着福禄财神、四大天王、四海龙王、药王、三清道祖、慈航道人等庞大的道教神团体系。原来的泰山宫后有三层大殿,殿宇巍峨,浑然天成。纳天、地、日、月之精华,受圣母碧霞元君之神蕴,灵光四射,普照整个神州。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泰山宫在70年代残着毁坏,仅留下现有的山门、钟鼓楼、和过厅(现改成圣母殿)和两边的功德碑厅(现改成文昌殿和财神殿),在2003年4月13日,泰山宫由中国道教协会,全真教龙门派弟子叶宗龙道长接管,发愿重修泰山宫,光大道教事业。
涞源兴文塔
涞源素有凉城之美誉,号称天然大空调,暑期平均气温仅21.7℃,比承德避暑山庄低2.6℃,比秦皇岛北戴河低3.8℃。
涞源县属全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尤其是位于县中南部的白石山,海拔2096米,最为雄伟壮观。涞源盆地面积120平方公里,地处涞源县中心,海拔808米,最高处902米,整个盆地东南低,西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