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卒于978年,南唐中期君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江苏徐州铜山区,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
公元961年,李煜登基,尊宋为正统,纳贡以保平安。971年,十月,宋太祖灭掉南汉,李煜消去唐号,改为“江南国主”;975年,宋国大军攻占金陵,李煜降宋,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今开封),李煜精研书法、工巧绘画、通达音律,诗文造诣不浅,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有晚唐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有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子,语言通俗明快、形象逼真生动、用情深沉真挚,风格独特鲜明,家破国亡后,他的词作更是广阔无垠,含意精深,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的影响极为深远。
下面我们欣赏他的著名词作《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思是说:
春花秋月般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消失,往事还能记清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忽然又有春风拂面,在这万籁寂静、皓月当照的夜晚,我不能忍受回忆故国被亡的伤痛啊。
皇室庭院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现在应该都还在吧,只是,故人都已面目全非,已沧桑衰老。您要问我心中有多少愁怨,那它就像这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不停不息、没有尽头。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后人说也是他的绝命词。传说他于七夕之夜,他在住所命歌妓作乐,唱演绎他的新作《虞美人》时,流声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俗易懂,通过今昔对比,伤痛隐起,表现了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伤。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暖花开,秋月圆满,人生如此美好。可我的苦难岁月,何时才能结束呢?“春花秋月何时了”深刻表明了词人身为阶下囚的无奈,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事,身为国君,没有治理好国家,以致弄到今天这种地步。史书有载,李煜为君,纵情声色,荒于朝政,枉杀谏臣……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他此刻的心中不只是悲苦愤慨,还有无限的悔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天到了,又过一年,小楼春风吹拂,春花怒放。回想起王朝社稷,故国却已被灭亡。诗人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诗中凭一个“又”字,充分说明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是多么深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都华丽的宫殿大概都还在吧,只是那些亡国的宫女们红颜已消。这里暗指国土被夺,山河破碎,“朱颜”一词虽指宫廷红粉佳人,但又是逝去的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象征。 这六句,诗人把美景与悲伤之情,往昔与当今,现景与故人的对比融为了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的高明之处,就是先用令人深思的发问,点明“愁”字,接着用奔流的江“水”作答,恰到好处。满腹的愁恨如同这滔滔不尽的江水,比喻极为贴切形象,它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深远,而且又显示了悲愤的汹涌,体现出了感情发泄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了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词学家们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真是当之无愧呀!
作为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人诗词作品的优良传统,要不断学习,发扬光大,下面分享我的一首作品《虞美人》,以鄉大家。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虞美人.花开花谢春已去》
花开花谢春已去,独为芳华泣。
陋室雨夜伴风声,多少情缘遗憾水流东。
青葱岁月别虚度,荏苒难留住。
人生落寞苦愁多,化作一声闲语梦中说。
【平仄格律: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