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的儒家学者子夏(姓卜名商)和子贡(姓斓木名赐),同是孔子的高才学生。他们俩交友的态度却并不相同。孔子说:“我死之后,卜商仍能一天天有所长进,而端木赐则将要退步。因为商喜欢和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相处,而 赐则总爱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块,我们不知道某人的儿子如 何,只要看看他父亲如何就可知道;不了解某人的品行,只 要看看他平时交些什么朋友就可了解;要知道一国君王的为人,请看他派出的使臣;要了解一片土地的情况,请看它长出的草木。常同好人相处,象是进入了兰草房,时间长了就闻不出香气来了,因为进入的人自己也变香了;常同坏人 在一块,象是进入了咸鱼店,时间长了也就闻不出臭来了,因为进入的人自己也变臭了。所以髙尚的人总是谨慎地处理 好他跟哪些人同处一起的问题。”
孔子的这段话,见《孔子家语•六本》,原文是:
孔子曰:“我死之后,商也曰益,赐也日损。商也好〔hào〕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与不若者处。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引用了孔子上述的话,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其实,《大戴礼》就已经有类似这样的话。它说:“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芷[zhǐ],亦香草。兰芷,或作“芷兰”,同“芝兰”。)
后人以“芝兰之室”或“芝兰室”比喻能影响和促使进步向上的良好环境。
唐高适《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诗:“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