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有哪些(适合你的社会角色有哪些呢?)

时间:2024-11-19 08:15:07

《心理学与生活》摘录

第十六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情境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性质是行为的首要决定因素。他们认为,社会情境极大程度地控制着个体行为,并往往主宰着人格和一个人过去的学习历史、价值观和信念。

♥角色与规则

适合你的社会角色有哪些呢?

★社会角色

指个体在既定的环境或群体中活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系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会情境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情境的特点还可以表现为特定情景下行为指南和规则的运用。

有些规则以外显方式表述在符号里(禁止吸烟、课堂上禁止吃东西),或者明确地传授给孩子(尊敬老人、不要吃陌生人的糖果)。

其他规则却是内隐的——人们通过在特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往而习得这些规则。

☞情境力量能够导致普通人做出极其可怕的行为。

图16.2 狱警与囚犯的行为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随机分派的囚犯和狱警角色彻底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6天的互动观察记录表明,在25个观察记录阶段中,囚犯多表现出被动抵抗,而狱警则变得更加专横、支配一切和充满敌意。

★社会规范

公开陈述或内隐的群体规则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诉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这类期望就是所谓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包含特定的操行标准。

例如,如果你受聘成为一名服务员,那么无论顾客多么苛求和让人讨厌,人们还是认为你应该彬彬有礼地对待你的顾客。

要归属于一个群体,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现其中的一套社会规范,这套规范调节着群体情境下人们所渴望的行为。这种调节表现为两种方式:你会注意到所有或者多数成员的某种行为整齐划一,同时你会看到某人违背社会规范的负面后果。

☞规范起着若干重要的作用。意识到制约给定群体情境的规范,有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他们的社会互动。

☞偏离标准行为的程度也是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情形下容忍度大,有些情形下容忍度小。

♥从众

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1.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既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2.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我们将介绍有关这两种影响的经典实验。

☞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 

很多生活情境要求你必须就行为做出决策,但情境本身非常模糊。例如,假定你与一大群人在一家高雅的餐馆共进晚餐。餐桌的每个座位摆放了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银餐具。当第一道菜上来时你怎么知道应该使用哪个餐叉?一般情况下,你会观察与会的其他人,这有助于你做出适当的选择。这就是信息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阿施效应 

图16.3 阿施实验中的从众

这张照片引自阿施的研究,它显示了真正参与者(6号)对于多数人出奇一致的错误判断大感困惑。图的左上部分显示了典型的刺激材料。参与者要么单独与意见一致的多数人编在一组,要么组里有一名持不同意见的同伴,参与者有同伴时表现出了更大的独立性,结果如右上部分图表所示。正确估计比率越低,说明个体从众于群体错误估计的程度越高。

*阿施在其他研究中改变了三个因素:无异议多数人的规模、出现一位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的同伴、多数人所说的刺激与真正的物理比较刺激之间的差异大小。

*阿施研究给了我们两个互补的启示:一方面,我们发现人们不完全随着规范性影响而摇摆,他们面对多数人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性(有些人一贯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从众的潜在可能性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成分。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尽管你可能从未经验过阿施实验中的特定情形,你还是能够毫无问题地识别你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许多从众情境都能被轻易发现。

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你穿了一件事实上你觉得十分难看的衣服,却只是因为一些人宣扬它很时尚(当然对其他人来说的确是这样)。

表16.1 意识不到规范影响的人们

注意:能耗为每天的耗电度数。

在节能领域,人们会不自知地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这太正常了。不过,这种屈从于规范性影响的强烈趋势也有可能导致非常负面的结果。比如,历史上有若干自杀邪教的例子——加入邪教的人已经内化了群体规范,这种规范导致他们结束自己的生命。

★少数人影响与不从众 

少数人的规范性影响相对微乎其微:多数派成员一般不特别关心是否被少数派喜欢或者接受。另一方面,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不幸的是,信息性影响的这种可能性,只是偶尔让少数派克服多数派成员的规范性愿望,规范性使得人们避免让自己成为反叛者或者观点与众不同。

♥群体中的决策

当群体进行决策时,存在两种特殊的力量。我们将集中讨论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

☞电影观后感讨论的经历就是群体极化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

例如,假定你要求参与电影观后感讨论的每名成员都对电影提交一个态度评定;接下来,作为一个群体,你同意某个价值判断,以反映你们群体的态度。如果群体的评定比个人评定的平均数要极端一些,那么这就是极化的例子。群体极化倾向于使得一个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这取决于群体初始的倾向。

☞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

1.信息影响模型认为群体成员能为决策提供不同的信息。

2.社会比较模型认为,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得比群体真实的基准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

★群体思维

用以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使之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研究指出,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思维。

♥服从权威

★盲目的服从与其说是性格特质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吞噬每个人的情境力量作用的结果。

★研究者们通过操纵一些实验条件,证明服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与情境有关的变量,而不是人格的变量。图16.4显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服从水平。

情境的因素,而不是个体参与者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行为。

图16.4 米尔格拉姆实验中的服从

该图表明在米尔格拉姆的许多实验中服从效应从小到大的变化。

★人们服从权威的原因有两个: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

人们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规范性影响),并且希望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信息性影响)。

首先,人们倾向于做别人做的事或者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从而使自己能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其次,如果在一个模糊的情境下——例如实验情境下——人们会相信其他人关于适当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暗示,更会可能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消息传达者告诉他们的方法行事。

在米尔格拉姆例子中,第三个因素是参与者可能对于如何反抗很迷惑,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使权威感到满意。如果他们用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方式来跳出这一情境——比如按下“停止”键——那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不服从。最后,实验情境下对权威的顺从实际上是人们固有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习惯是人们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习得的,这就是绝对服从权威。如果权威的要求是合理的,并且值得服从,那么这一推论是利于社会的。问题在于这一规则被过度的运用了。盲目服从权威,就是指仅仅因为权威的地位而服从他们,而不去关心他们的要求和命令是否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