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祝福》,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 作者“我”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的驱使,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工具。也正因此,不仅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同时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在内,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也就是说,真正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那么封建礼教到底是怎么吃人的?
这还要从封建礼教的内涵说起。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儒家崇尚复古周礼,讲求以礼治国,所以礼在封建社会很重要。自汉代皇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了一家独大,礼教就更受重视。
首先封建礼教重视名声。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强调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所以封建社会下的女人都十分重视贞节,婚姻是更是要求从一而终。因为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虽然是被逼的,但却是既定的事实。所以鲁镇的老百姓才会对祥林嫂另眼相看。而男人则重视名节,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你会看到古代经常有人因为名声不好而倍感屈辱甚至因此而自杀。现在的日本还在认可这样的文化。
所以祥林嫂首先就是被封建礼教的贞节所害。
其次,封建礼教还特别讲求秩序。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里的社会关系虽然很多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不过君臣、父子、夫妻。
所以儒家替皇权的掌握者们,制定了“三纲五常”,并用这一思想来规范,进而束缚人们。
三纲五常里的是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的意思是做表率。君为臣纲,原本的意思是君主要为臣子做表率,后面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然。
做表率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原本做表率逐渐变成了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强制领导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言听计从。这三对关系里,君臣关系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君王要臣子做什么,臣子就要做什么,哪怕是让他拿命来。这在古代臣子习惯以死相谏的事实,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俗语中可以体现;
实际上,就是这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跟孔子的本意是有不同的,而且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过,原话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什么意思呢?齐国国君有一次向孔子问治国的方法。然后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个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孩子的要像个做孩子的样。齐景公听了很开心,说好呀,假如做君主的不像个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不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不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孩子的要像个做孩子的样,那就算有粟米吃了(这里粟米是代指粮食,或者说是美食),我也可能吃不上。这里面齐景公虽然认可了孔子的话,但要注意,他的落脚点是自己吃饭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认可,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自己才有饭吃。
但是后世的我们,在读这段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一下。其实孔子的意思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候,需要怎么办?也就是说,如果做君主的没有做君主的样子,整天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不管百姓死活,那么做臣子的就可以不认这样的君主。同理,假如臣子不像个臣子的样子,整天就知道贪赃枉法,不管君子和老百姓的死活,这样的臣子,君主是可以杀它头的。后面的父父子子也很好理解。就是说父亲和孩子都要做好自己。
不过孔子只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候会有什么后果,孔子没说,我们可以自己去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大家一定要重视。为什么呢,你们看,这八个字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不是很不一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更加相对,更加公平和民主的观点,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就完全变成了封建家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从来就没有平等可言。
所以说,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后来被扭曲,或者被故意曲解了。原因是什么,同学们课后可以深入的对比讨论一下。
三纲外,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上,要做到这几点要求。其实仁、义、礼、智、信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和三纲一样,在封建皇权下很容易被曲解。
除了三纲五常外,封建礼教还讲究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女子夫死从子 - 未嫁从父 - 既嫁从夫;
未嫁从父 -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的意思是说女子一生,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要依附于男人。没出嫁的时候要听父亲的话,嫁人了要听丈夫的话,丈夫如果去世了,就要跟着儿子。所以才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母以子贵”等成语的出现。
而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东汉女文学家班昭的《女诫》说的很清楚。
她说“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工,不必技巧过人也。
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简言之,就是女子要有贞节、知廉耻;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犬于人,是谓妇言;
简言之,说话过脑子,不恶语伤人
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简言之,服饰整洁,按时洗澡
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
简言之,专心家务,待客周道
成年女子,就叫妇道人家,而一个女人破坏了规矩,就叫不守妇道。当然,这是古代的规矩。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作为四德的内涵,其实概括来说,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时女子还要听话,会做事,知廉耻,守贞节等等。
我们来看,封建社会以礼治国,归纳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关系。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束缚下,将封建社会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束缚住了。其中女子更甚。大家看看,三纲五常里面什么君权、神权、族权、父权、夫权都有了,唯独缺了什么?对,唯独没有女权。这也是封建女子地位低下的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权的缺失,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女人裹小脚。大家看这张图,女子的脚被严重变形,那为什么裹小脚,因为男人喜欢,而女人只能迎合男人的喜好,不惜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就像枷锁一下,束缚着除了皇帝外的每一个人。在这种思想的摧残下,每个人都变得扭曲,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成了怪胎。他们一方面是被损害的对象,另一方面,逮住机会就会成为替皇家迫害他人的工具,社会也就成了人吃人的社会。
正是由于封建礼教来自于儒家。所以后来才会有人提出达到儒家,批林批孔。但其实,这些跟孔子的本意,相去甚远。后世的儒家也不过是封建皇权借以管人、吃人的工具罢了。其本身也是可悲的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吃人的思想,并不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灭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它反而穿上华丽的贵服,继续招摇过市。